随着8月8日美国对俄罗斯征收“极严关税”的最后期限临近,俄美乌三方围绕乌克兰战事的博弈骤然升温。就在最后时限前,美国派出高级特使分别前往俄罗斯和乌克兰,试图在战事与外交之间寻求突破口。然而,在核威慑频繁交锋、军事部署持续加码的背景下,美方能否掌控局势,已变得充满不确定性。
美国双线出击:外交与施压并举
8月3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,派遣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前往俄罗斯访问。据塔斯社报道,威特科夫将于6日抵达俄罗斯,访问时点正卡在“关税大限”前两天,显然不只是一次普通外交行程。
与此同时,美国另一位重量级官员、乌克兰事务特使基思·凯洛格也被曝将在近期赶赴乌克兰。两位特使前后脚出访俄乌,释放出美国意图在外交层面达成某种“临界成果”的信号。
外界普遍认为,威特科夫此行或将向俄方传递“最后通牒”性质的态度:如果俄方在8日前无法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实质性妥协,美方将启动新一轮高压关税惩罚措施。美国一边加大军事威慑,一边推动外交磋商,显然是希望在维持强硬立场的同时为自己创造战略缓冲。
普京或与特使会面,俄方仍坚持核心立场
对于威特科夫此行,俄罗斯并未关闭大门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4日公开表示,不排除普京与威特科夫会面的可能性。同时他也强调,如果专家层面准备充分,普京仍愿意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直接对话。
这番表态释放出俄方“愿谈但不让”的信号。俄方一再重申: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未变,包括控制更多战略区域、确保乌克兰保持中立、禁止加入北约,以及推动乌克兰“去军事化”,限制其军力扩张。这些核心利益底线,是俄罗斯无法在外交桌上轻易让步的。
乌克兰忧心忡忡:防被“交易”,谋求非对称突围
乌克兰方面也在密切关注美俄互动,尤其担心美俄暗中“妥协”,把乌克兰利益作为谈判筹码。虽然当前美国仍公开支持乌克兰,并继续提供一定程度的军援,但乌方始终对美方可能在关键时刻“转向”保持高度警惕。
从战场态势来看,乌军目前明显处于守势,更倾向于利用小规模渗透、无人机袭扰、情报反制等非对称作战手段,对俄军后方和交通节点实施打击,以此维持战场活跃度,并向西方证明“自己还有能力”。
但现实是,随着美国逐渐显露“抽身”迹象,欧洲虽表示愿意填补部分援助空缺,但其财政与军工业能力远远无法与美国比肩。泽连斯基政府一方面要维稳国内政局,一方面要防止“战事拖垮政权”,未来面临的压力只会愈加沉重。
美俄核威慑博弈升级,黑海局势再添不确定性
除了外交攻防,美俄近期在核战略领域的“喊话”也日趋激烈。特朗普1日下令将两艘核潜艇部署至“关键海域”,并于3日宣称这两艘核潜艇“已就位”。尽管五角大楼和美海军并未正面回应该部署是否属实,但言外之意不言而喻——美国正在借“核力量展示”向俄施压。
对此,俄方迅速回应。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4日重申:核战争没有赢家,任何涉及核武的言论都必须极度谨慎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直接指出,俄罗斯仍保留苏联时期的核打击能力,若形势恶化,可能“作为最终手段”使用。
而美国核潜艇的去向也引发了黑海周边国家,尤其是土耳其的高度关注。《土耳其报》援引国际法专家分析指出,按照《蒙特勒公约》规定,若美国想将核潜艇驶入黑海,需事先征得土耳其同意,且不得长期驻留。美军若绕过该规定,将带来地区安全格局的剧烈波动。
美俄乌三方博弈:分歧难解,冲突或再度升温
从当前局势看,美俄乌三方各怀算盘,立场差距巨大,短期内很难找到妥协交集:
俄罗斯坚持“安全红线”,不容乌克兰倒向北约,也不接受任何威胁其在黑海、顿巴斯等地的军事利益;
美国则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制造“停火假象”,尽快脱身乌克兰泥潭,把责任推给欧洲;
乌克兰则担心被“牺牲”,一方面请求更多军援,一方面维持非对称骚扰作战,以确保自身在谈判桌上的存在感。
当下的外交斡旋虽仍在进行,但若各方互不退让、同时又缺乏实际可落地的妥协机制,不排除近期局势进一步恶化。尤其在军事层面,随着秋季逼近,若前线出现变动、政治进展停滞,冲突可能出现新一轮升温。
大国角力博弈仍将持续,美能否“压服”普京仍难下结论
8月8日即将到来,关税威胁是否兑现、普京是否接见美方特使、泽连斯基是否再度被“晾在一边”,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几天揭晓。
但可以明确的是,美俄之间的战略博弈远未结束。外交桌上的较量、战场上的摩擦、核力量的角力,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交织。即便短期内达成停火框架,也可能只是下一阶段更复杂博弈的前奏。乌克兰危机,距离真正的“解决”,依旧道阻且长。
灵菲配资-炒股如何加杠杆-第一配资-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